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医学评论 > 更多评论
编号:13782510
书店不是照相馆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9年5月3日 生命时报 2019.05.03
     富有特色的装潢,别出心裁的设计,相伴而生的咖啡厅……如今,不少书店正凭借超高的颜值持续圈粉。不过略显尴尬的是,相当一部分人造访于此并不是为了读书,而是为拍照。选背景、凹造型、找角度,一番忙碌只为朋友圈里的几张美图,却把真正的主角——书籍,冷落一旁。

    最近几年,随着政策利好的不断加码,传统实体书店开始借势谋变,从内而外探索转型,力求重生。区位上,它们往往位于客流涌动的购物中心或商业街上;外观上,它们追求装修精美、设计精致,主打高雅格调。除了提升颜值,这些新型书店更是突破以往只能看书、买书的旧有传统,增加了各种文创产品,配套咖啡简餐,还引进了文化讲座、读书沙龙……在这里,书店已然成为集购物、休闲、社交于一身的消费空间。

    应该说,商业活动的引入增加了实体书店的多元体验,也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书店的兴趣。然而,再多的营销终究属于外在的修饰,书店的内核应该是书和文化。一些书店热衷于玩“花活”、走“偏锋”,过度追逐形象包装,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,力图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个拍照留影的景点,却把阅读和书籍推向越来越幽暗的幕后。只有哈根达斯,不见哈贝马斯,看书成了稀罕事,拍照发朋友圈、歇脚谈天成了自然而然,这样的去处怎叫书店?

    传播知识,引导人们体验阅读的乐趣、养成阅读的习惯,这是书店应有之责任。如果不能将高颜值带来的宣传“流量”转化为公众实实在在的阅读行为,再红的书店也会在价值上打折。前不久,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公布,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.67本,与2017年的4.66本基本持平。书店变美了,花样翻新了,可人们读的纸质书并没有变多。现实如此,实体书店该琢磨琢磨怎么把那些单纯打卡拍照的人,重新引到书墨面前。

    当今,想要在网络洪流的冲击下存活,书店里的商业性经营或许必不可少,但更要守住一份文化自觉。书,不能从书店退场,更不能从我们的生活中退场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,人,诗意地栖居。现代社会自带“加速度”,要留下一份诗意的心境,必须构建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精神家园。而只有书籍和阅读,才是这方家园里的阳光雨露,潜移默化、润物无声地温暖着现在的你和即将走向的远方。

    书店不是秀晒外表的“歌舞场”,而是关怀内心的“修炼房”。我们每一个走进的书店的人,都该始终不忘阅读之初心。▲, 百拇医药(商 \u65f8)